2011年7月30日 星期六

【逆流之2】高年級

國小時期,學樂器其實對聽音樂的意識、慾望沒什麼強化。彈琴就只是字面意義上的彈琴,首先要叫肌肉按照意願動作,讓音符在正確的時間迸出,接著再去考慮表現性。打草稿,然後著色。每週一小時上課討論、操作的只有這些,回家之後進行的自然也只是這些的延伸。偶爾老師會叫你去聽聽別人的詮釋,但那只是為了挪用到自己的演奏上,是臨摹的一種,你的目光並不會被引導到音樂的概念性和文化性上。

這樣看待音樂的方式說不定還蠻像在看待運動競技的呢。

2011年7月28日 星期四

【對流】怪

這個類別下的文章會和B通連,結果第一篇也是要發特例文。

撇開異形、僵屍片等等童年夢魘,第一部讓我意識到恐怖作為表現核心可以很有趣的作品應該是貴志祐介的《天使的呢喃》,當時是在如今已經不存在的虎尾金石堂整本翻完的吧,天知道我到底有多閒。後來到了大學時代,一週復一週往淡水跑,大半夜啤酒配片片鬼片,也破了「零~紅蝶」,horror魂完全被開啟。ニコニコ動畫開張後,更是把零系列、沉默之丘系列、Clock Tower 系列的遊戲實況動畫全部補完了。但與其說是喜歡這些劇情,倒不如說是喜歡角色觸發劇情前,在封閉的空間中不斷遊蕩、懸而未決的狀態。

2011年7月26日 星期二

【逆流之1】 鋼琴

準備用這個分類來寫自我回顧、整理的文章。

第一篇發這個好像有點跳痛,但其實學琴的經驗確實決定了我很大的聆聽方向。老師最常掛在嘴邊的句子就是「投入感情」、「推出去收回來」,把張力擺在音樂表現的第一位,而我在比賽會場總是無比欽羨地看著觸技紮實的參賽者,暗自對演奏技巧懷抱情結;兩者加總起來得到的不就是金屬樂囉?當時為了準備比賽也練過一些無調性的曲子,從那時起就對怪和弦造成的歪斜效果有一點基本認識。

起點

二○一一年七月,下班趕往童偉格座談會被餓到又被詭異的場地氣到的那天,我放棄入座,到外頭吃飯配台灣教育失敗新聞特集,之後回到誠品買了《編集時代》,與B在幾天內就讀畢。易燃的B決定執行漫畫網誌的計畫,而我花了幾天解凍想法,檢查看看我還剩什麼。

急於形塑自我的大學時代前兩年,我寫網誌,懷抱太多創作者的自恃;急於消融自我的大學時代後兩年,我在P2自嘲自娛,遁入抽象思考的領域。度過「完全不預設讀者存在、不與其對話」的四年囈語書寫生涯(往前還可以算進高三寫爛詩的一年,往後還可以計入待考尼特的一年)後,又突然跪上編輯台,開始膜拜偉大的眾「大眾」大大,行行好買這本不用背景知識也能讀很爽的爽書吧,坐姿不良筋骨酸痛。

可能,藉純文學小說拋出什麼的需求可能還在,土壤可能翻得鬆了些。確實,編織低聲下氣、庸俗難耐的文字去牽絆大眾確實有種近乎支配的爽感,確實也是自我挑釁。朝內朝外的兩條路都在開展,但節奏單調緩慢,或許需要點別的什麼來驅散逐漸厚重的倦意。

於是我想試著打打游擊:寫讀者可能存在的文章,但不寫小說或文學評論,主題放在音樂;由於是和B一起開始的計畫,因此也會設法與她的文章對話,讓兩個部落格可互為彼此的前後景;在聽音樂速度有所突破的大學末期,我剛好討厭任何近似歷史建構或自我標誌的努力,所以刻意不去紀錄自己發現新團的順序,讓聽覺記憶自己閉眼前進,現在或許有辦法從較疏離的角度,回頭去端詳自己的足跡,看它們是如何跨越那些有意義或無謂的類別疆界。

部落格標題名是Syrup16g的曲子,日文讀起來和healthy同音--這雙面性也好,循環也好,我認為是一切言說和音樂的運行根基。